半夏種植技術及種植注意事項
發(fā)布時間:
2023-05-04
作者:
來源:
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,藥用地下塊莖。別名有旱半夏、地慈姑、三葉半夏、三葉老、三步跳、麻芋子、地珠半夏、天落星、地雷公、麻玉果、燕子尾、野芋頭、地巴豆等。我國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。
(1)生活習性半夏根系淺、喜肥,多野生于潮濕、疏松、肥沃的沙質壤土或腐殖質土上。喜溫暖、濕潤氣候和蔭蔽環(huán)境。不耐旱,怕強光照射,適宜生長溫度為15~25℃。高于36℃,地上部分死亡,土壤缺水和空氣干燥對生長均有明顯不利影響。栽培時宜選擇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,低洼地、鹽堿地、黏土地不宜栽培。前作以豆科作物為好。
(2)繁殖方式半夏繁殖方式主要有塊莖繁殖、種子繁殖與珠芽繁殖三種。另外還可用組織培養(yǎng)快速育苗。
種子繁殖生長期長、發(fā)芽率低,生產上少用,塊莖繁殖當年就可收獲,是常用方式。初次引種栽培半夏最好購買鮮塊莖作繁殖材料。
半夏塊莖球形或扁球形,直徑0.5~4厘米,上半部著生多數(shù)須根,底部與下半部淡黃色,光滑,大塊莖周圍偶有連生數(shù)個小塊狀側芽。塊莖斷面乳白色。
塊莖繁殖:秋季收刨時,選無病高產植株,挑出直徑1.2~1.5厘米大的塊莖用濕潤細沙拌勻放于室內陰涼處。春天日平均氣溫在10℃左右時播種,播前篩出沙子,用5%草木灰液浸種2~4小時,晾干,按大、中、小等級下種。
在整好的畦面上,按行距20厘米開4~5厘米深溝,溝底要平,將大、中塊莖分別按3~5厘米株距擺勻,小塊莖按2~3厘米株距交叉擺成兩行,芽頭向上,覆土耬平,稍壓。畝用塊莖60~120千克。半夏也可結合秋收進行播種。
種子繁殖:當半夏佛焰苞萎黃時采收種子,夏收種子可隨采隨播,秋收種子用濕潤沙拌藏,春季播種。按行距10~15厘米開2厘米淺溝,將種子撒入樓平,保持土壤濕潤,夏季注意管理,生長二三年刨出塊莖作繁殖材料或人藥。
珠芽繁殖:半夏葉柄上長出的珠芽有人土生根的特性,可于5~6月采收成熟珠芽,在整好的畦內按行株距15厘米×3厘米,栽于3厘米深的溝內,栽后覆土加強管理,第二年可長成1~2厘米大的塊莖,刨出作種或入藥。
(3)栽培方法
整地:精心選好播種地塊,于秋作收獲后進行冬耕,深15~20厘米,春天解凍后畝施5000千克有機肥、過磷酸鈣80千克、餅肥適量,淺耕細耙,作成寬1米畦,兩頭開好排水溝。播前若地干燥,可澆水待地表干后再種。
追肥:半夏喜大肥,除施足基肥外,生長期注意適時追肥。出苗后澆施一次稀人糞尿。5月下旬至6月下旬,首批珠芽長成,要重施珠芽肥,畝追有機肥肥500~1000千克、尿素5千克拌勻撒入溝內,并把行間的土培在珠芽部位,大暑及立秋間可再追施稀人糞尿加少量過磷酸鈣。生長中后期每10天根外噴施一次0.2%磷酸二氫鉀,有一定的增產作用。
排灌:出齊苗后及時松土除草,至5月下旬這段時間不宜多澆水,以增強抗旱耐熱能力,只要土壤保持濕潤即可。5月下旬后土壤不可缺水,否則易倒苗,澆水要澆透,不可只潑濕表土,雨季注意開溝排水,防止積水爛根。
摘花穗:除留種外,抽墓時結合追肥、培土、拔草及時摘去花穗,減少養(yǎng)分消耗。
遮陽保墑:半夏在高溫季節(jié)喜半陰半陽環(huán)境,谷雨前后可在畦梗上間種玉米,株距50厘米,處暑后氣溫下降,及時收獲玉米,避免遮陽。
(4)采挖加工9月下旬半夏葉片發(fā)黃時收獲,過早產量低,過遲則難脫皮和曬干。收刨時從畦的一端用锨將半夏挖出,揀凈后及時加工,不宜堆放過久。一般畝產鮮塊莖500~1000千克,也可更高。
加工時將半夏按大、中、小等級分開,分別裝入筐或麻袋,置流水或水池中用棍棒搗搓,或穿長筒膠鞋踩踏,使半夏外皮脫盡呈白色時,稍洗曬干或烘干,即為生半夏。每100千克鮮品可加工30千克左右干品,以個大皮凈、色白、質堅實、粉性足者為佳。半夏全草有毒,加工晾曬時切勿讓小孩玩耍或誤食。
相關文件
相關新聞
2023-09-16
2023-05-04
2023-05-04
2023-05-23
2023-05-23